翔英•校友风采 | 于逆浪中前行 —— 2011级程清校友专访

发布时间:  2023-03-27  投稿:陈杰   浏览次数:

校友介绍

程清,上海大学翔英学院20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友,2011-2015年,上海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2015-2018年,斯图加特大学Information Technology硕士;2022至今,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生。2019年至今就业于德国Artisense GmbH公司任高级算法工程师一职,致力于无人驾驶SLAM算法的优化与升级。

记者手记

2023年“走近校友,探访未来”校友寻访实践活动的实践团成员在冬日出发,与校友建立联结;于春日总结收获、凝练成文,写下这次特别的相遇。【翔英•校友风采】系列专访由实践团各小组完成,将陆续发布11位校友的人物专访,旨在宣传校友事迹,展示校友风采,发挥校友育人力量,引领青年成长发展。

本期专访中,翔英学院2022级王璐凡、李丽对2011级校友——程清学长进行了访谈,程清学长结合自身学习与工作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了他在成长方面的很多建议。

一、树百折不挠之心,立坚韧不拔之志

从访谈开始,程清学长就表现出很专注的一面。他的目标性很强,似乎总是知道自己在哪里有不足以及自己的方向在哪。他说:“我不像很多大城市里的孩子,很多事情连自己的父母也不懂,我只能自己不断的去试。”在学习和工作中,他总是善于抓住一些看似不可能的机会。面试被拒后,程清学长寻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主动要求进行第二次尝试;大三时,在遭遇过重大打击后,他真切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意识到赴美留学的压力之大,但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另辟蹊径——前往德国;程清学长PhD所申请的教授世界闻名,对于刚研究生毕业的他来说,申请通过几率微乎其微,所以他来到教授创办的公司就职,并通过此途径向教授展示自己。程清学长似乎总能在暴风雪后重新挺起枝干,在绝境处找寻到另一条意想不到的出路。

二、寻志同道合之友,磨力学笃行之矛

程清学长在谈起自己在上大印象最深的事物时,首先就谈起了他在学校的一些好友。刚入大学的程清学长深知自己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于是在大一就开始参加很多社团以及人才学院之类的校组织,以此磨练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也通过此途径认识了许多朋友。他说,正是这些宝贵的友情,也正是有些人在前方带领着他,才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清晰的规划,才能勇敢的走在这条艰辛的路上。谈到在社团和人才学院的收获时,他说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尤其突出强调了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和动手做事的这个过程。“因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面临的其实就是这样的问题,在合作的这个过程中,工作内容的整个雏形已经完成了。所以这个过程很重要。这种项目,它其实对人的锻炼也是最强的。”

三、做孤独踌躇之友,品酸甜苦辣之味

当被问起出国后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时,他说:“最让我不适应的就是孤独感。”远赴他乡,孑然一身,孤独很多时候无法逃避。工作后不久,疫情的爆发更是可能会让这种不安的情绪到达顶点,但我们发现,程清学长在那段时间的生活似乎也十分多姿多彩,也经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正如他所说,生活只顾风雨兼程,品尝酸甜苦辣。

四、展积极上进之图,引心之所向之路

程清学长刚毕业那一年,自动驾驶这个领域正处于一个亟需新的技术和产品的初发展阶段。硕士毕业,在那时只能做一些比较基础的工作。但他认为,那些更有挑战性的科研项目,才是吸引他来到这个领域的初衷,对整个行业的奉献的价值也更大,所以读博这个想法浮现在他的脑海中。在工作中,他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深度学习的方式为SLAM算法不断提供优化方案,并且参与到软件开发和云功能的工作当中。程清学长还十分形象地为我们举了个例子向我们解释了他所从事的重定位方面的工作内容“比如我们在上大走的时候,我们在上大的某个位置看一眼,就知道自己在哪里了,因为我们脑海中已经有上大这个地图了。我做的事情就是让机器可以实现这个功能,比如说我们的扫地机器人,你把它拎到另外一个房间,也可以让它知道它现在的具体方位。”

校友寄语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不会因一时的际遇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生活只顾风雨兼程,品尝酸甜苦辣,即使最后颗粒无收,也了无遗憾了。

翔英新媒体中心 出品

寻访小组成员 | 王璐凡 李丽

审核 | 李文华



上一条:主题教育 | 通信学院、翔英学院2022级开展《规划职业理想,成就精彩人生》生涯规划教育

下一条:翔英讲坛第十五期 | 《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生涯规划》主题讲座成功举办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