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成果名称 |
实验室成果/技术 |
中试成果/技术 |
可产业化成果/技术 |
授权或申请专利数 |
论文数(三大检索) |
获奖 情况 |
成果归属团队 名称 |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
内容简介 |
1 |
轨道交通车地无线传输规律以及信道测试 |
√ |
|
√ |
8 |
15 |
201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国际工业展览会高校展区一等奖、 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
无线通信团队 |
郑国莘,邮箱gxzheng@staff.shu.edu.cn |
与国内地铁最大的信号供货商卡斯柯信号公司联合建成了“轨道交通无线通信联合实验室”,研发了具有自主创新的无线信道物理仿真平台和网络通信实验平台,先后保障了国内首条采用4G实现列车控制的武汉6号线等工程一次性地实验成功以及十条以上线路开通。 |
2 |
面向5G的轨道交通列车控制无线通信关键技术与信息安全保障 |
√ |
|
√ |
5 |
20 |
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无线通信团队 |
郑国莘,邮箱gxzheng@staff.shu.edu.cn |
研发了轨交信息安全通信网络综合测试平台,支持了国内第一条列车控制达到等保3级的上海17号线开通,支持了国内第一条采用国密祖冲之算法的郑州14线试验,开展了国家重大研发专项超高速磁浮列车中列控信号毫米波通信实验。 |
3 |
Ku/Ka波段卫通系统基带通信与网络接入系统 |
√ |
|
√ |
0 |
10 |
/ |
无线通信团队 |
王瑞,邮箱rwang@shu.edu.cn |
与上海航天电子通讯设备研究所(航天804所)长期合作,设计开发“Ku/Ka波段卫通系统基带及网络模块”,完成了卫通机载无线AP、机载路由器和机载中频卫通处理模块的国产化设计与实现,为国产大飞机卫星通信“动中通”的无线宽带接入提供了支撑。 |
4 |
智能视觉边缘终端与云管理平台 |
√ |
|
√ |
|
9 |
/ |
无线通信团队 |
王瑞,邮箱rwang@shu.edu.cn |
基于智能硬件的监控摄像头,利用深度学习框架,将智能检测算法前置在摄像头终端,可实现实时目标匹配跟踪,人脸识别, 姿态估计跟踪,智能报警等功能。可通过Web APP添加目标特征进行识别,方便操作,数据热更新无需重启操作。报警功能支持邮件,微信,app等多种方式。该成果已在海门与龙信集团合作,在智慧工地得到了示范应用。 |
5 |
远距离高清视频网络传输监控系统 |
√ |
|
√ |
|
4 |
/ |
无线通信团队 |
王瑞,邮箱rwang@shu.edu.cn |
该成果为远距离高清视频网络传输监控系统,适合野外远程无线视频监控传输和远程数据传输,可提供网络多媒体通讯领域的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系统使用太阳能供电,免去电源布线,真正做到无线便携式安装。 |
6 |
集群分布式智慧型LED照明组网系统 |
√ |
/ |
/ |
授权3项 申请2项 |
4 |
/ |
无线通信团队 |
张金艺,邮箱zhangjinyi@shu.edu.cn |
研发一主多从或多主集群分布式组网架构,形成具有良好系统扩展性的LED灯联网;并基于此灯联网研究多节点动态传感信息采集、大规模数据传递、实时信息发布等技术的系统化集成,以实现大面积、大范围LED照明系统智能化水平的有效提升。 |
7 |
中继OFDMA网络的高能效绿色资源分配算法 |
资源分配算法 |
无 |
无 |
2 |
10 |
获2013 IEEE WCSP最佳论文奖 |
无线通信团队 |
王涛,邮箱twang@shu.edu.cn |
该中继OFDMA网络高能效绿色资源分配算法能够在保障用户服务需求的情况下,提升网络的整体能量效率性能。 |
8 |
自适应波特率的无线通信系统 |
√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线通信团队 |
张雪凡,邮箱 10002461@shu.edu.cn |
根据通信的距离远近和误码率情况,能够自适应调整无线波特率,以提高无线系统的覆盖率和吞吐量,使得网络通信性能最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