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成果名称 |
实验室成果/技术 |
中试成果/技术 |
可产业化成果/技术 |
授权或申请专利数 |
论文数(三大检索) |
获奖 情况 |
成果归属团队名称 |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
内容简介 |
1 |
光放大器光纤环形激光器 |
√ |
|
|
7 |
18 |
|
光电团队 |
方捻, nfang@shu.edu.cn |
利用半导体光放大器或掺铒光纤放大器形成的光纤环形激光器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可以实现混沌保密光通信、分布光纤混沌传感、可调偏振度的激光器以及新型递归神经网络——储备池计算等。 |
2 |
半导体激光器非线性动力学系统 |
√ |
|
|
4 |
6 |
|
光电团队 |
方捻, nfang@shu.edu.cn |
利用半导体激光器光反馈或光注入等形成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可以实现光频率梳、微波频率梳、波长或频率变换、分布光纤传感以及储备池计算等。 |
3 |
分布光纤传感系统的信号识别方法 |
√ |
|
|
1 |
3 |
|
光电团队 |
方捻, nfang@shu.edu.cn |
提出了4种分布光纤传感系统的信号识别方法,包括3种机器学习的方法和1种非机器学习的方法。 |
4 |
分布光纤传感系统的定位方法 |
√ |
|
|
3 |
3 |
|
光电团队 |
方捻, nfang@shu.edu.cn |
提出了3种分布光纤传感系统的定位方法,包括1种机器学习的方法和2种非机器学习的方法。 |
5 |
开关量传感系统 |
|
|
√ |
2 |
2 |
|
光电团队 |
方捻, nfang@shu.edu.cn |
提出2种多开关量传感系统,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开关量的工作状态并对非正常状态的开关定位。 |
6 |
混沌保密光通信 |
√ |
|
|
|
3 |
|
光电团队 |
孟义朝, myc@shu.edu.cn |
理论研究了基于光电振荡器的延时反馈激光混沌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混沌同步方法及其在高速宽带混沌保密光通信和物理随机数产生等方面的应用。 |
7 |
特种光纤和器件及其系统应用 |
√ |
|
|
|
6 |
|
光电团队 |
孟义朝, myc@shu.edu.cn |
适合涡旋光产生和稳定传输的新型特种光纤和器件,多芯光纤和器件,单圆偏振光纤和器件等,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 |
8 |
有线无线融合宽带接入技术 |
|
|
√ |
4 |
|
|
光电团队 |
王春华 lizawch@staff.shu.edu.cn |
在有线网(包括同轴、光纤)接入网中,采用有线天线的概念,将宽带无线接入(包括:WIFI、5G)送入用户家中。 |
9 |
SBS非线性偏振牵引技术 |
√ |
|
|
5 |
6 |
|
光电团队 |
王春华 lizawch@staff.shu.edu.cn |
理论发现并实验验证了受激布里渊散射(SBS)的非线性偏振控制特性。该理论发现将有望对光纤传感中的偏振控制发挥重要作用。 |
10 |
基于变速旋扭双折射光纤的四分之一波片的优化设计 |
√ |
|
|
1 |
3 |
|
光电团队 |
石志东 zdshi@shu.edu.cn |
针对复合正切变速旋扭光纤波片,推导出等效相位延迟量偏差与归一化光纤波片长度和归一化最大旋扭率之间的解析关系,给出了双折射光纤偏振拍长的最优值以及可选范围。基于微分相位延迟片级联模型,数值分析了复合正切变速旋扭光纤波片的温度稳定性和波长敏感性。研究结论对变速旋扭型光纤波片以及全光纤电流传感器的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
11 |
光子晶体路由、开关及温度传感 |
√ |
|
|
6 |
6 |
|
光电 |
张娟 juanzhang@staff.shu.edu.cn |
提出新颖的一维、两维光子晶体谐振腔结构,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尺寸小及可重构的突出特点,可实现优异的多波长路由、光开关及温度传感功能,在光子集成回路的波分复用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应用。 |
12 |
密集光波信号的任意群组分离及应用 |
√ |
|
|
5 |
8 |
|
光电 |
张娟 juanzhang@staff.shu.edu.cn |
针对Michelson Gires-Tournois 干涉仪、光纤谐振环耦合的Mach-Zehnder干涉仪等多种干涉结构,可进行密集光波信号的各种对称、非对称群组分离,重构实现任意占空比方波的光交错复用器、单陷波点及双陷波点的陷波器等。 |
13 |
光纤大电流互感器 |
√ |
|
|
4 |
8 |
|
光电团队 |
肖悦娱 yyx@staff.shu.edu.cn |
光纤大电流互感器与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相比具有绝缘性能好,体积小,重量轻,与智能电站兼容等特点。研发的互感器样机在光路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稳定性上具有明显优势。 |